2019年8月,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滴眼剂1号车间接到了新品吸入制剂的中试任务,经过分析调查,车间发现,中试放大后,产品氧化杂质超出了美国药典(USP-NF)的标准限度,主药成分被氧化变质,产品的稳定性和临床安全性都将受到影响。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疗效与原研药一致,确保后续申报工作能顺利进行,车间主任于俊当即决定将“降低吸入制剂A品种的氧化杂质”作为攻关课题,带领坚韧QC小组踏上漫漫求索路。

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活性成分暴露在氧化条件下形成了杂质,解决了产品中残氧量高的问题,就能从根本上降低氧化杂质含量。增加充氮装置来抑制氧气,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规思路,但车间使用的进口吹灌封一体机全国只有二十台,还未有过成功的改造案例,组员设备工程师韩国斌陷入困境。 

没有前人肩膀的支撑,那就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实现自我突破。

组员们利用生产结束后的时间,拆开布线错综复杂的进口设备,从排气到真空控制,每排查一步,就测试一步,费了好大一番劲儿,终于成功在设备上外接了一个充氮装置。加班加点将软硬件调试完毕后,大家紧张地等待着最新的测试结果。

残氧量依旧不合格!这样的结果让大家的思维瞬间陷入了“死胡同”。“我们想得太简单了,接下来阀门、管道、接口,每个节点都不能放过,全面排查!”于俊鼓舞道,“下一步更难,但大伙儿齐心协力,总能想到办法。”

经过排查,韩国斌发现充氮过程中过滤器有积水吸附,积水的阻力加上多个管道分流,气体通过滤芯后,整体都被弱化了,导致瓶体内充氮不足。发现问题的当天,小组成员们就着手动工,尝试更换管道的管径和材质,辅助增加气体压强。凌晨2点,车间灯火通明,大家半宿没合眼,却好像一点儿也不困,紧盯着进行中的模拟中试。

有了突破点,大家信心倍增地进行“地毯式”搜索,细小的灌装针头也没能逃过他们的火眼金睛。灌装针头是独立的,每个针头外面包裹了一层衬套,衬套密封不好,充好的氮气就会漏掉。大家通过头脑风暴,决定在不影响排气的情况下重新对衬套加工固定,胜利的曙光渐渐升起。

过程似乎都没有问题,但最后的结果又一次让大家心灰意冷。看着自制瓶中的澄明液体,攻关再次陷入僵局。“我们实验检测后发现,问题可能出在自制瓶上。”研究院的一通电话,让大家茅塞顿开,仿佛一道闪电,撕开了突围口。

一番激烈的讨论后,答案呼之欲出,大家再次行动起来,最终确认了自制瓶采用的是低密度聚乙烯材料,虽然具有易加工、电绝缘等优势,但同时存在一定的透气性,久置在空气中可能会导致氧气“跑”进去,与药液发生氧化反应。

以“坚韧”之名,勇敢前行。拨开层层迷雾,看到更远的风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大家终于打通了攻关路上的最后一公里,成功将吸入制剂的氧化杂质降低至0.03%,同时满足原研药和美国药典的双重标准,课题也在第41次全国医药行业质量管理QC小组成果发表交流会上收获了一等奖。

初心如磐,韧者无敌。坚韧QC小组锁定了下一步的目标——提升吹灌封一体机型坯成型的稳定性。他们坚信,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突破,才能蹄疾而步稳地前行。(唐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