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起综合经济效益排在江苏医药行业首位,1997年起连续15年跻身全国医药行业前五强,2004年产销率先全国医药行业过百亿元,2009—2010年扬子江药业集团主营业收入两度领衔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首。扬子江药业集团持续快速发展的骄人业绩,吸引着业界的目光。

    9月15日,在天津召开的“问道百亿药企”的研讨会上,扬子江药业集团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徐浩宇表示:在重视产品销售的同时,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是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更为重要因素。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制药企业的活力之源, 拥有创新药才会有辉煌的未来。扬子江药业集团的决策者深谙其中之道,他们对未来信心倍增:“扬子江药业集团已有了创新化学药10多个,未来10年,扬子江药业集团的目标是上市10个以上一类新药”。扬子江药业集团依靠双轮驱动打天下,一边是质量,一边是创新。

    重金投入 夯实创新基础

    新药研发是我国医药工业的“软肋”。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困扰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研发创新药耗资大、耗时长,至今行业内仍然以抢仿、仿制药为主。

    “没有创新,只能永远做仿制药,做仿制药永远不能成为制药强国。我们做创新药是为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打基础,为履行社会责任做贡献”。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十分坦诚地告诉记者。他说,“振兴民族医药工业,首先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多出专利药和对患者疗效显著的好药”。2011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听取了徐镜人代表的发言,对扬子江药业集团引进高端人才,加快创新研发,尽快步入国际市场,做大做强民族医药工业寄予了厚望。

    建厂40多年来,扬子江药业在新药研发体系建设、新药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和使用上不惜花血本、下硬功。

    建立药物研发创新体系、完善药物研发组织架构,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扬子江药业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科技创新方面舍得投入,为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发展动力,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

    在扬子江药业集团总部采访,记者发现,该集团的研发大楼是最气派的,研发人员的工作环境和设备是集团最好、最先进的。

    扬子江新药研究院被称为扬子江药业集团的自主创新的“核心和灵魂”,这个项目是江苏省2006年启动建设的20个重大研发机构项目之一,重点围绕化学药、中药、生物药领域开展产业技术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和重大目标产品开发。新药研究院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由一幢15层及一幢9层的科研大楼组成,下设药物制剂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合成、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及制剂中试等7个研究平台。毫无疑问,在国内医药行业,这个新药研究院无论从硬件投入还是建设规模都是首屈一指的。

    药物研究院的赵文镜主任告诉记者,扬子江药业集团在研发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没有条条框框限制。企业在药品研发上“不差钱”,只要是与药物研发相关的仪器、设备、甚至产品,都舍得花大价钱投入。企业从来没有让研发人员等着“批钱”的时候,只要研发需要,资金总是及时到位,从不拖延。目前我国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仅为1.02%,而扬子江药业将每年销售额的3%投入研发,再加上扬子江药业远远高于大多数同行的销售额,实际上研发投入已经高于同行业水平。

    研发新品 抢占市场高地

    扬子江药业集团的研发创新极具特色。集团的决策者深深知道,虽然企业在国内医药行业暂时处于第一方阵的领先位置,但在创新能力、创新产品、创新机制等方面与国际医药巨头差距很大。“国内制药企业的创新药研发正处于成长发展期,别的药企研发经验无法照搬,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瞄准市场需求,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徐镜人如是说。

    “不做华而不实的产品,研发临床需要的药品”。扬子江药业成立40多年来,已经研发上市的产品都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扬子江药业的研发带有鲜明的“实用”特色。

    赵文镜告诉记者,“我们研发的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品种,市场需要什么就研发什么,同时我们必须有持续不断的新产品上市,保证已有的产品品种不被其他药企的产品替代”,为此,扬子江药业的研发人员经常和销售人员沟通,向临床医生征求意见。多年来,集团采取向民间搜集验方、合作研发、自主研发等多种形式,成功开发出一系列产销对路的药品。

    扬子江药业第一个“明星产品”是胃苏颗粒,它是我国医药泰斗董建华教授研发的,徐镜人董事长以“三顾茅庐”的热诚,感动得董老将其三十多年心血的验方“胃苏饮”交给扬子江进行产业化研发。之后,为了这个验方能够产业化并提高药品质量和药效,扬子江药业的研发人员制定出一整套研发规划,新品开发部的十多位技术人员,钻在资料堆,扎进实验室、查数据,测成份,定标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年下来,整理的药理药效资料摞起来有一米多高。功夫不负有心人,勤苦终有回报时。1993年,国家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会经过严格的审查批准了新药胃苏颗粒投产。

    胃苏颗粒投放市场二十年来,以高效、速效、显效等特色,很快被广大患者接受,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它不仅获得了“全国医生推荐用药”“中国中药名牌产品”“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江苏省名牌产品”“中国产品质量用户满意第一品牌”等多项荣誉,而且累计销售额已达60多亿元,开创了中国胃药的“胃苏时代”,成为目前中国市场销量大、知名度高、畅销不衰的“胃药奇葩”。

    苏黄止咳胶囊是我国著名中医专家晁恩祥教授的经典验方,扬子江药业董事长徐镜人亲自登门拜访,后来几经周折,经过系统开发后于2009年上市,成为我国唯一批准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药物,填补了市场空白,为治疗感冒后咳嗽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提供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个独家品种是《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针对病因治疗的药物,因为其卓越的临床疗效市场销售额大幅攀升。

    作为造影剂的碘海醇注射液最早由江南某原子医学研究所研制,1996年进入中试阶段。项目引进后,扬子江药业举全力进行深度研究开发,很快使之产业化,受到客户欢迎。地佐辛注射液作为首仿药,是扬子江药业与其他药物研究院联合开发的新产品,上市第1年销售额就过亿元。

    通过自主研发、产品创新,扬子江药业集团相继开发出胃苏颗粒、荜铃胃痛、百乐眠胶囊、苏黄止咳胶囊、蓝芩口服液、香芍颗粒等一大批独家特色的中药品种,形成了稳定的产品优势。企业还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先后培育出仁苏、欧苏、左克、韦迪、加罗宁等数十个销售额超亿元的“拳头”产品。

    集团董事长徐镜人认为,企业要想生存发展,一定要研发出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药品,一定要创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品牌产品。

    扬子江药业研发的产品不完全都是一类新药,但与市场需求密切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用药的需求,凭借一系列疗效好、市场销量大的明星产品占据了市场份额,成功地位列中国制药行业的第一方阵。

    借力发展 拓展创新平台

    总经理助理路显锋博士到扬子江药业集团工作了近5年时间,经历了扬子江药业集团药物创新转型的过程,他向记者仔细分析了企业研发创新的情况。

    路显锋认为,在药品研发上,扬子江药业集团总部所在地理位置并不占优势。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药物研发的环境好,药物研究高端人才多,药物研究科研院所多,药物研究成果也多。他主张,扬子江药业应在这些地区建立研究机构,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信息优势,与当地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强强联手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的形式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减少重复建设,这种产学研联盟的合作形式非常顺应目前的中国药物研发环境。

    长期以来,扬子江药业与一些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采用“借鸡生蛋”“借船出海”“互助互惠”的方式逐渐建立、完善了集团的药品研发平台。扬子江药业集团在自己的子公司都成立了药物研发机构,目前,扬子江药业集团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药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制剂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这些平台上,承载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与科研院所合作的产品、自主研发的产品。

    2011年,扬子江药业集团落户上海张江“药谷”,成立了扬子江海雁药物研究院,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联合资源实验室,与上海优秀的药物研发机构建立产学研联盟,利用药物研发资源为企业“量身定做”研发药品。未来五年,扬子江药业集团计划把研究院建成国内一流的药物研发机构。

    在新品开发上,扬子江药业初步建立起由中、短、长期目标结合,自主研发与引进成果相结合,产学研合作与自主打造研发平台相结合等方式,逐渐摸索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的药物研发体系。

    一方面依靠企业的自主研发平台做创新药物,其次采取产学研结合,与国内各知名科研院所共同开发新产品,企业再进行产业化生产,这种方式既整合了各种社会资源,又提高了产学研发效率。另一方面,不断拓展合作空间,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要素,在美国设立办事处,进行新药研发、产品引进、高端人才引进等工作,带回国际制药研发最前沿的信息。路显锋透露,企业目前正在洽谈引进多个新药。

    记者发现,扬子江药业集团新药研发的战略很清晰。他们实施“三药并举”的策略,即“化药上水平,中药上产量,生物药上马”,针对重大疾病重点研发抗肿瘤、镇痛、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等疾病的药物,同时将研发的重点放在已经在国外上市但国内没有的药物研发上。

    广纳人才 壮大创新主力

    在扬子江药业集团采访,记者看到到处洋溢着创新的气息。

    企业的员工年轻、好学、热情、点子多,在日常业务上常有技改发明。在经营、药品质量、拓展国际市场、药品创新等方面屡有变革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奇迹。

    董事长徐镜人要求员工谨记三个词:“责任心、工作态度、沟通”。他对待员工真诚,给年轻人成长的机会和空间,让年轻干部尽快安心工作,在团队建设、人才引进方面花大力气。他要求员工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经常和同行沟通、和专家沟通、和国际最前沿的人才沟通。

    路显锋对此更是深有体会:“我是2008年来扬子江药业面试的,这里平台很大,可做的事情非常多,发展的机会也很多。”这可能是这个药学博士放弃大城市优越条件,举家加盟扬子江药业集团的最主要原因。

    扬子江药业的“明星药物”之一——蓝芩口服液有段时期出现沉降物,为此,路显锋发挥专业特长,潜心钻研,找到了沉降物产生的成因,一举解决了生产工艺问题,为提高产品质量做出了特别贡献。

    “如果没来扬子江,我就错过了很多机会”,路显锋告诉记者。几年前,集团投资3.6亿元成立原料药生产子公司海慈生物药业,徐镜人慧眼识才,大胆任用贤才,2009年派他去海慈药业担任总经理,上任后他如鱼得水,大显身手,2010年海慈药业实现扭亏,并为集团盈利2700万元。

    博士王庆辉同样在扬子江这个大舞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凭着博学的专业知识,王博士刚进厂就被委以集团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合成一所副所长职务,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比阿培南合成工艺难题,并因此得到公司高层领导的重视,不久前他被提拔为集团海慈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全新的平台上,他奋力冲刺更高的目标,让人生的价值熠熠生辉。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创新研发平台,还有对年轻人详细的培训计划。扬子江药业不仅给人才合适的工作平台,而且给予优厚的待遇,使人才“可以专心研发,其他什么都不用管”。

    与一批领军人才加盟相呼应,扬子江药业与国外医药研发机构的合作同样引人关注。扬子江药业集团与荷兰SUB公司签约合作,还与荷兰莱顿大学形成从产品研发、注册、销售到人才培养全方位的合作模式。与欧洲药典委员会签订合作协议,启动植物药项目的欧盟注册工作以及中药标准的制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批准扬子江成立“中药质量控制重点研究室”。这些合作从另一个意义上为企业招揽了更广泛的尖端人才。

    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灵活的研发机制,会让企业走得更远。目前,扬子江药业新药研究院专职研发人员已有300多人,其中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博士、硕士学历人才每年均有明显增加。

    这支创新研发队伍具备了创新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及药物制剂新技术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现已形成了“研发一批、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到目前为止,集团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00多件,拥有授权专利40多件,外观设计专利59项,PCT专利4件,“护佑”主商标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经过4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扬子江药业现已形成中西药并举,覆盖抗生素、消化系统药、循环系统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等领域,拥有10多个系列、20多种剂型、2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其中,有21个高新技术产品、6个国家重点新产品,7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个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有2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质量已达到美国、英国药典标准,部分中西药产品已销往中东、欧洲、东南亚等部分国家和地区。

    扬子江药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镇办小厂发展成为全国制药行业的领军企业,是扬子江人的吃苦耐劳、不懈创业、奋力拼搏的结果,更是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管理、质量、创新等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实现向一流企业跨越的结果。

    从仿制到创造,是药企提升竞争能力必经的过程。尽管目前我国制药企业在创新理念、创新能力、创新机制等方面与国际医药巨头差距甚远,但是以扬子江药业集团为代表的制药精英越来越重视创新、创新能力快速积累,创新的道路也越来越宽广。扬子江药业集团已经完成了从“制造”到“创造”的华丽转身。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